第一章 入主关中(3)——定鼎长安(1/5)

大业十三年(617年)八月到九月,李渊父子经过不懈的奋战,取得了“霍邑之战”大捷。霍邑之战大捷后,李渊又趁机一路西进,势不可挡,很快就对隋朝最后一道防线河东郡,形成包围之势。

当初,李渊起兵之时,代王杨侑为了扼制李渊向关中挺进,特意派遣宋老生率领两万大军,防守霍邑;屈突通率领数万精锐骁果,扼守河东郡。如今,霍邑被破,宋老生被杀。李渊现在的敌人,他最后的敌人,也就只剩下驻守河东郡的屈突通了。

可是,屈突通并不好对付,这是隋王朝硕果仅存的名将。关于屈突通的用兵特点,《旧唐书·屈突通传》中有过这样简短的描述:“通每向必持重,虽不大克,亦无败负。”足以看出屈突通的实力。并且,屈突通擅长守城,如果强攻河东郡,不正撞到屈突通的枪口上了吗!那么,李渊究竟该如何解决屈突通这样一个难缠的对手呢?

屈突通非常清楚,李渊现在今非昔比。“霍邑之战”后,李渊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强,麾下应该至少聚集了十万之众。而屈突通目前的处境,却非常艰难,虽然他手上有数万精锐骁果,但是,他却有一个致命的短板:士气已散。李渊经过冷静的分析,以及对屈突通本人性格的深度解剖,也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:

屈突通精兵不少,相去五十馀里,不敢来战,足明其众不为之用。然通畏罪,不敢不出。若自济河击卿等,则我进攻河东,必不能守;若全军守城,则卿等绝其河梁;前扼其喉,后拊其背,彼不走必为擒矣。

所以,在这样的情况下,虽然屈突通擅长守城,可是士气已散,即使他是天下闻名的名将,也未必能够力挽狂澜。因此,屈突通盘算着,准备趁李渊主力围城之前,主动出击,打李渊一个措手不及。

九月,屈突通派遣虎牙郎将桑显和,率领数千骁果精锐,夜袭义军大营。起初,义军没有准备,被打了个措手不及。但是很快,义军就扳回了一局。孙华、史大柰等义军将领,率领游骑从侧后方攻击隋军,大破隋军,隋军败退,撤回河东郡。所以,屈突通第一次策划的主动袭击,以失败告终。

到了九月初十,李渊率领义军各部人马,兵围河东郡。于是,李渊指挥大军攻打河东郡。可是,由于河东郡城池坚固,加上屈突通又擅长守城,义军攻城受挫,很难在短时间内攻下河东郡。

根据《大唐创业起居注》的记载,义军攻打河东郡,这一仗打得异常艰苦。河东城防坚固,易守难攻。所以,李渊只得采取人海战术,强行攻打河东郡,试图通过轮番进攻,夺下河东郡。

义军将士不断攻坚,终于,将河东郡城防撕开了一道口子。在南面城墙,一千余名义军将士,登上城墙,控制住了南城。眼看胜利在望,万万没有想到,屈突通不愧是一员名将,立即指挥隋军,反攻被义军控制的南城缺口。很快,这一千余名义军,显然有些支撑不住。而且,此时大雨不止,李渊不得不下令军队后撤,攻城遂以失败告终:

帝登城东原上,西望城内所为,屈突果不敢出兵,闭门自守,城高甚峻,不易可攻。帝观义士等志,试遣登之。南面千余人,应时而上。时值雨甚,帝命旋师。军人既得上城,遂不时速下。

然而此时,李渊心中却是另有打算。既然河东郡不好打,那何不干脆就不打了,绕过河东郡,直奔长安而去。应该说,李渊绕过河东郡,直取长安的想法,无疑是一步好棋。与其在河东郡和屈突通干耗、打持久战,倒不如出其不意,直取长安。李渊明白,只要攻下长安,屈突通就会不战自败。

但是,绕过河东郡,直取长安,同样也是一招险棋,稍有不慎,就会前功尽弃。李渊一时拿不定主意,于是又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,咨询众人的意见。在这次军事会议上,裴寂认为,应该先攻下河东郡,解除攻打长安的后顾之忧。裴寂的想法是,义军如果西进长安,万一屈突通从河东郡出兵,与长安守军前后夹击,那么,势必会使得义军陷入腹背受敌,首尾难顾的境地:

屈突通拥大众,凭坚城,吾舍之而去,若进攻长安不克,退为河东所踵,腹背受敌,此危道也。不若先克河东,然后西上。长安恃通为援,通败,长安必破矣!(《资治通鉴》)

应该说,裴寂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。但是,李世民却不这样看,他对父亲李渊这样建议道: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